发布时间:
2025-01-09
在近20年的学术期刊编辑与科研工作中,接触最多的就是论文。新时代以来,我国学术研究水平越来越高★★★,但仍有一部分论文,缺乏问题意识★★,语言繁复累赘,重形而轻质★★,看似是无懈可击的“科学”研究★,实际却缺少传播力。
人们常说★,“文章不写半句空★★★”。这不仅要求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★★”,还要走出书斋★,走进社会,走向大众★★。只有走进田野,面向大众★★,才能写出好文章。费孝通先生深入社会★★★,写出《乡土中国》《江村经济》等,每一本书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★★,这样的作品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★。
当下,有人戏称一些文章是★★★“谁写谁看”“写谁谁看★”★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文章没有传播力。让学术成果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转文风是关键支点★。这需要广大研究者把思想性放在第一位,文以载道★★★,不写不痛不痒之作。同时★★,表达要简洁而不失深度与力量,能在平凡中见真知。文风好不好,不妨从文章是否具有传播力看起。
正所谓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,一些论文却“从概念到概念、从理论到理论★”,通过变换说法★★★、同义替换来达到所谓“创新”目的,实际是利用时髦概念掩盖调查研究不足。还有一部分论文★★★,调查的素材有了,但只是将资料累积起来,像是一堆杂物胡乱堆砌,没有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★、独具匠心的总结,提炼出纷繁事实掩盖下的哲理★★、学理。这样的文章就像一面用砖头随意堆起来的墙,风一吹★,就倒了★★★。
一些论文在行文中常用“具有重大意义”“面临严重困难”,而不交代具体有哪些意义、面临哪些困难,高度抽象化,让读者如同猜谜一般。如能列出相关统计数据、典型案例,岂不更有说服力?有些论文提建议,基本少不了政府责任、法治保障、公众参与,而与论述问题最契合的行动方案却难觅踪影★。出现这种情况★★,和调研不深入★★★、研究不深刻、思考不深邃有关★★。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,的《寻乌调查》《湖南农动考察报告》等★★★,都是在长时间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。既有理论深度★,又有实践依据,文章才有生命力★★。
相关资讯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