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
2025-01-09
我是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。我曾经是一名弃儿,从码头工人干起,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后来的新闻工作岗位——《中国水运报》记者。几十年来,我一直视记者工作比生命还要珍贵,用一颗赤诚的心★★★,珍惜和珍爱我这份来之不易新闻工作★。我关注着长江,呵护着长江,为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奔走呼号,发表各类新闻稿件近4000篇★,其中40多篇得到国务院和有关省、部委的批转,6篇获时任总理批示。被船民们称为“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”★★“长江生态文明的守望者”。在我的记者生涯中,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,为船民、民工讨回工薪和工程拖欠款近2亿元,做好事无数,被船民们称为“平民钦差”。
2013年8月★★★,中宣部和教育部启动了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“千人计划★★★”,这年,我已经年近7旬★★★。经中宣部原副部长特批,我被选派到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★。从未进过大学校门的我,站上讲台面对莘莘学子★★★,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。每次从二十公里外汉口的家来到中南民族大学,我总爱带着厚厚一摞报纸与同学们交流学习,分享自己的采访经历和感悟。
桂慧樵在今年记者节前夕,中国水运报举办的★★★“三代新闻人的初心与坚守”交流分享会上发言★★★。
久而久之,很多学生希望和我一起到一线采访★,增强实战能力,我也总是“来者不拒★”★★,诚心实意对待每一位求知的学生。先后有40多位新闻学子与我外出实习★,从大学课堂深入到采访一线。在修改学生的稿件过程中★★,我也总是精益求精★,与他们仔细斟酌★★,推敲每一字句,保证每句话都真实客观★★,确保每个字都准确无误。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写稿热情★★★,享受到发稿后的喜悅和成就感,我总是将学生的名字写在最前面,既让他们感受到写稿的责任★★★,又为他们今后的晋升、找工作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。
我是一名退休20年的老记者,回顾个人在高校兼职任教及多年带学生采访的经历★★★,体会良多,更急迫地感受到薪火相传的意义重大,迫在眉睫★!
作为一名来自新闻采访一线的老师,我除了传授学生采写新闻的技能,更重要的是严格践行★★“四力★”,增强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★★★。而我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坚持,也时刻感染着许多学生★★★,给予他们继续新闻学习的动力,为真相发声,为时代留痕★★。
2016级新闻学专业的王琳跟随我采访,撰写的《琼州海峡北岸航运整合究竟难在何处》被《人民日报》客户端全文转载,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,还获得2019年湖北新闻文字类三等奖和湖北省专业报新闻文字类二等奖。她说:★★“作为榜样的力量★★★,桂老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和使命★!★”
我深深感到★★★,新闻专业是一个在实践中出线多年前,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等名校的学生,都是慕名前来找上门向我求教★,我被他们真情所动,主动提供新闻源头线索,对于外地来汉求教的学生★,有的甚至还为他们提供吃和住,和他们一起到一线采访。由武大学生徐清杨执笔采写的★“寻找回来的阳光世界”★★,让广大读者认识了双眼几乎失明的女青年秋云,她用热线,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★★★,让所有处于困境、迷茫之中的人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,紧握生活的楫橹,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,这篇文章的广泛传播,秋云获得了★“全国十大杰出青年★★★”的称号后,把我当成是她的贵人。而徐清杨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,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★★,现任黄埔区融媒中心主任★★,工作非常出色。还有与我一道见证1998年长江抗洪的华工理科大学学生许凯★★★,经历洪峰的洗礼★,他变得坚强,写作不断提高,仅从洪湖、监利、石首、公安等地实习大半个月中发回的稿件就达40多篇★,有的还被《环球时报》等报刊所采用★,现在许凯成了在上海某报刊的当家人……
党的新闻事业★,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。我注意到★★★,这些年来★,有些不到50岁,且经验丰富,大有作为记者却隐退起来,不想冲锋在采访第一线,实在令人惋惜。八十岁并不是垂垂老矣,只要心怀党的新闻事业,在培育新人的主战场上★★★,我仍然大有可为。
最近,由我和学子们一起编著的新书《记者良知》已正式出版,为表达我的心愿,免费赠送给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朋友★,和一些在新闻院校学习的新闻后辈。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使青年人从中获得启迪与收益,这将会是我最大的幸福和乐趣。
今年中秋节前夕★★,我带着几名学生到广东茂名和海南等地采访★★,在《中国水运网》上先后发表了★★★“海事创新在洋浦显现”★、“三亚海事全面防御台风‘摩羯’★★★,筑牢水上安全防线”、★★“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成为海南一张旅游名片”等新闻作品。其中一篇还被《财经》头条转发。11月中旬,我们再次来到帮船民讨要工资和工程拖久款的广东★★,并传来好消息,得知拖欠船民工资和工程款达600万元的茂名相关单位,已从9月底开始,每月给船民付款100万元,到目前共付款300万元★★,深受船民的肯定和欢迎。
中南民族大学的学子汇集了我国50多个民族★★★,为了激励学院培养人才★★★,2013年★★,我主动跟学院领导提出,每年(暂定5年)从退休金中拿出2万元人民币,共计10万元★,赠与学院用于评选学生优秀新闻奖★。就这样,中南民族大学★★“慧樵新闻奖★★”于2014年正式设立。据了解,先后有百名学子获此殊荣。奖金虽然微不足道,但大大激发了学子们新闻实践热情★。学院院长刘为钦曾这样说★:“桂老师是一个有理想的人★,有信仰的人,有定力的人,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脊梁★★!”
相关资讯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